English

走出黑洞 奔向自由

———读《母亲三部曲》
2000-11-30 来源:光明日报 何西来 我有话说

这是一本关于母亲的书,叫小说,但不完全出于虚构。作者绍武、会林,是一对已经进入晚境的恩爱夫妻。这是他们联袂写作的第二部长篇。第一部《骄子传》,已在前两年面世,很受读者欢迎,行家们也给予充分的肯定,因而获了奖。

如果我们可以用“家世小说”这个概念来评说绍武、会林的作品的话,那么《母亲三部曲》就是写父母辈的,写他们如何走上那条崎岖坎坷的道路,为国家的独立、民族的解放、人民的自由而奋斗,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。在作家的笔下,鲍妤这位母亲是具体的,有血有肉的,她的命运的轨迹,也是清晰可辨的,其中甚至不难发现作者的家世痕迹。然而更重要的是,作家是把她作为一位革命母亲的典型来塑造的。在她的身上,不仅注入了革命的理想,而且辉映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的现代文化品格。

在《母亲三部曲》里,“黑洞”是一个很核心的意象,它既是实指,同时又是巨大的象征。作为实指,它说的是暗无天日的旧中国,首先是小说主人公鲍妤所处的那个具体的生存环境。省城是黑洞,那些衙门、督军、省长、司令长官,一个比一个黑,压得新婚不久的兵工署总工程师王威喘不过气来,到了报国无门、逃遁无方的地步,只得携妻子鲍妤返乡,以为那里民风朴厚,会有世外桃源式的宁静与安谧。然而回到家却渐渐悟得,这里也是黑洞,连家族内部兄弟妯娌之间,都在暗中斗法较劲。不管鲍妤如何委曲求全,还是活不下去!

作为象征,“黑洞”又泛指一切压抑正义、摧残善良、毁灭人性的黑暗与邪恶。包括民族文化传统中负面的、人性和人的心灵中阴暗残酷的存在,都可目之为黑洞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这个黑洞就是鲁迅在《呐喊·自序》里所说的那个没有门窗、禁锢得密不透风的铁屋子。《母亲三部曲》的第一部,是以“黑洞”命名的,然而,黑洞的意象并不只在第一部存在,它是作为如鲍妤这样的革命者的革命对象贯穿全书。鲍妤是播火者,同时,燃烧着自己的生命,自己的心和思想。她走上革命道路,正当抗日战争烽烟滚滚的年代,面对对内专制、对外投降的反动政权,面对张牙舞爪的日本鬼子,她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不归征程。作为共产党员,她是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脊梁和中坚;身边带着儿子小春生,她又是一位肩负着双重使命的母亲。她坚信,一旦她倒下去,春生一定会接过她手中高擎的火炬和旗帜,把革命撑持到最终胜利,并最终扫荡人间的黑洞。

出自无产者“圣经”的关于自由的理想和信念,是写在共产党人战旗上的最重要的标识。那些在沙场上、刑场上倒下去的先辈,那些像鲍妤一样殉国的革命的母亲,正是因为高举这样的战旗而光照千秋。

走出黑洞,奔向自由,这就是我理解的《母亲三部曲》的精义所在、价值所在。这是一曲革命的自由之歌、心灵之歌、人格之歌;过去、现在、将来,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歌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